2025年11月7日星期五

2025年福建演讲比赛

发帖者 taurus 时间: 星期五, 十一月 07, 2025 0 评论

 


学校颁奖



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

我遇见了一位叫“爱”的园长 --妈咪老师

发帖者 taurus 时间: 星期日, 十一月 02, 2025 0 评论





在人生的路上,我们会遇见许多人。

有的人擦肩而过;有的人,却在你最需要的时候,

用爱与力量,让你重新相信——世界依然温柔。

 

我第一次见到“妈咪老师”,是在女儿涵涵五岁入学面试那天。

她温柔地与孩子交谈,那份从容与慈爱,让人莫名安心。

 

那天,她讲起了自己的故事——语气平静,却让我泪如雨下。

原来,她十七岁的儿子在一次手术后离开了人世。

那是她生命中最痛的章节。

然而,她没有被悲伤吞噬,而是选择把那份母爱延续给每一个孩子。

 

她微笑着说:“我希望能继续照顾别人的孩子,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。”

那一刻,我的心被深深震撼。

她失去了世界上最爱的孩子,却依然温柔地对待世界。

我哭湿了几张纸巾,而她——仍然在微笑,像一朵在风中依然挺立的花。

 

几个月后,涵涵顺利入学。

不久,园长语音联系我。

我心头一紧,以为是投诉,没想到她说:

“你的女儿很可爱。我当了十年园长,第一次遇见有孩子说——‘长大后我要当妈咪老师!’”

后来我问涵涵为什么?

她笑着回答:“因为妈咪老师很有爱,对每个人都那么好!”

孩子的心最诚实,那是对爱的最纯粹诠释。

 

入学四个月后,我确诊癌症。

那一刻,天似乎塌了。

我看着熟睡的孩子,只能忍着泪,把崩溃藏在心里。

 

手术前,我鼓起勇气联系园长,告诉她我的病情,也担心孩子的心理状态。

她听完,只说了一句让我泪崩的话:

“入院那几天,把孩子交给我。你安心面对一切。”

 

她没有多说什么,却用最实在的行动,撑住了我最脆弱的时刻。
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——

所谓“教育者”,有时不是教知识的人,而是陪你渡难的人。

 

她再次和我分享她的人生故事,

那段关于失去、却依然选择爱的故事。

她告诉我:“人生无常,要接受,也要勇敢面对。”

那句简单的话,成了我生命中最深的一盏明灯。

 

后来,女儿告诉我,她被园长叫进办公室,聊了好多话题。

“妈咪老师说,妈妈会好的,要相信爱。”

从那天起,孩子变得更懂事、更有力量。

我知道,那是她的关怀在守护着孩子,也在疗愈着我。

 

在我治疗期间,她为我点灯祈福,为我诵经回向。

我从未想过,有人会如此真心地为一位家长祈愿。

每次看到讯息里那句“我为你点灯了”,

我的心就像被轻轻托起——原来爱,不一定要靠血缘。

 

孩子毕业后,我们依然保持联系。

两年后,当我再次面临手术时,她依然温柔地说:

“要不要把孩子交给我?我帮你看顾,你安心养病。”

那一刻,我泪流满面。

因为我知道,这不是一句客气话——

这是一个母亲对另一个母亲最深的理解。

 

如今,听说妈咪老师即将“毕业”(退休),

准备追随心中的梦想——出家修行。

我知道,那不是离开,而是另一种爱的延续。

她选择让慈悲更深、更远地传播下去。

 

女儿如今八岁,依然说:

“我长大后要当妈咪老师。”

我想,她并不只是想当一名老师,

而是想成为——像她一样,

在苦难中依然柔软、在风雨中依然慈悲的人。

 

有些人,一生只遇见一次,

却能让你记得一辈子。

对我而言,她不仅是园长,

更是一道光——

让我相信,原来“爱”,真的可以救人。

 

 

涵涵妈妈敬上

2025年6月7日星期六

我相信,我们都会慢慢变好!

发帖者 taurus 时间: 星期六, 六月 07, 2025 0 评论


 

“老师,你回来了?你去医院医cancer回来了啊?”

 

      一下车,他就来追着问,语气认真得让我差点翻白眼!二楼华文班外的孩子们齐声起哄,骂他乌鸦嘴。甲甲(印度学生)握着拳头朝他大喊:“喂,你不要诅咒我的老师!我打你啊!”这傻小子饶了饶头,又问:“老师,癌症不是绝症,不是cancer吗?我还以为你中的是绝症……”

 

      他这一连串的追问,差点把楼上的孩子们逼疯。可那一刻,我没生气,反而想笑——笑他们的天真、直率,还有他们的可爱!

 

      回想起去年六月,我刚来到这里任教,那时的他们,对课本毫无兴趣,无论我如何苦口婆心,他们总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。有人甚至对我说:“老师,你知道你的课像师父在打斋吗?很无聊,很想睡觉!”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,有时候甚至沉重得让我喘不过气来。

 

      我记得,有一位学生的继母曾在大雨滂沱的深夜传来一封信息,说她想带着卧病在床的丈夫与两个孩子一同了结生命。看着这群孩子的生活背景,我深深感恩,原来自己所面对的“功课”已是简单得多。

 

      他们当中,大多来自问题家庭,有单亲的,有父母在牢房里的,也有父母离异或祖辈抚养的孩子,更有些是跟着妈妈改嫁过生活的。三餐不续的情况屡见不鲜,有些孩子来学校,只是为了吃上一顿像样的免费午餐。 他们之中还有不少人出口成脏、爱耍酷、染上电子烟瘾。对他们而言,吞云吐雾是一种“帅”,而家长对此也多半漠视甚至纵容。于是,老师的劝导往往显得孤掌难鸣。

 

      有位学生曾向我坦白,电子烟刚上市时他曾偷偷贩卖,结果导致消费者昏迷、失控,引来一连串后患,也让他失去了原本胜券在握的一场重要比赛。后来他幡然悔悟,被迫转校,如今又回到了这所学校。

 

      “你是新老师?”他曾好奇地问,“怎么总是病假?”“功课也改那么慢?” 他不懂,我为何步伐放慢了他不懂,我曾经历了什么。

     

最近学生考试,我花了两个星期仍未能分发卷子。乙乙忍不住问我:“老师,你怎么那么慢?是不是很懒?”我耐心解释:“我不只改你们的卷子,还要批改全校从预备班到中二的考卷,还有设计与工艺试卷、RBT的作业要处理。”

他继续追问:“不用那么多天吧?你的速度真的可以快一点!”

      我认真说:“我不想草率地批改你们的试卷。你们这次都很认真,我更不能随便。”

      “老师,你理由很多,其实你根本没努力改!”乙乙的指责让全班突然沉默下来。其他学生都知道我的故事,但他不清楚。我愣了一下,决定不再沉默。我深吸一口气,叫他走近电脑,打开我过去写下的生命记录与照片。

 

“老师,你中绝症?你做什么还来教书?”

“我好了。”我微笑着说,“但我必须允许自己慢慢来。”

 

发卷子那天,学生们认真核对,考试当天还特别跟我道歉,表示自己没准备好,要我身体最佳状态时才批改。有的提出建议,希望我加强课堂内容,让程度参差的他们能更上一层楼。

 

那位曾经贩卖电子烟的学生望着身边同学的成绩时惊呼:“等一下!他是丙丙吗?他怎么拿那么高分?他的字体也不一样了!”我笑着说:“这是他自己努力的成果。”

他说:“以前的丙丙不是这样的,真的不一样了!”

“是啊,每个人都会成长。”我轻声说:“当你潇洒走一回,世界也慢慢改变了。我们也在慢慢变好。”

全班哄堂大笑。

 

昨天,放学回家后,我把试卷拿出来继续批改。早上五点,我照旧起床工作,却在环保袋里发现了一支电子烟。我想起是乙乙和丁丁帮我收拾东西进车子的。心里一惊,肯定是他们的!

 

一到学校,我立刻把他们叫来。

乙乙皱眉抗议:“老师,你觉得我会那么笨吗?我怎么会把电子烟放在你袋子?我没再抽烟了!我真的改了!”

丁丁也气呼呼地说:“老师,为什么你不相信我们?”

 

那一刻,我心里一阵酸楚。他们的辩解不是逃避,而是渴望被相信的声音。我不禁自问:他们愿意变好了,为何我不愿意相信他们呢?

 

我没有多说,让他们把甲甲也叫来。他满头大汗地跑上来,一见我就喊:“老师,那不是我的!我已经答应我爸不抽了!为什么你不相信?”

我拿出电子烟,他们仔细打量一下,说:“这个款很贵,还蘑菇味的……相信是大人才会喜欢的!”甲甲突然灵机一触:“老师,除了我们,还有谁帮你拿东西?你家人?还是华文班课室不是有人在装修吗?会是他们掉进袋子吗?”

 

我顿时醒悟,飞奔到课室,果然看到工人还在装置电路。我拿出电子烟问他们:“这是你们的吗?”其中一位一把接过,说:“对,是我昨天掉的。”

“少抽吧,不健康。”我忍不住唠叨了句,职业病犯了!

     

回到教室,那四个孩子齐声说:“老师,你不相信我们!我们真的变乖了!”

      我笑了,感觉像吃了一颗薄荷糖,冰冰凉凉的甜甜的。

我相信,你们真的慢慢变好了。

 

      复工已十一个月,经历许多。病假两年后再复工,我曾因不适应见辅导与心理医生,医生告诉我:“你不是救世主,先顾好自己,才能救人。”我明白了教育不是先点燃自己照亮别人,而是先点亮自己,才能让光自然流淌。 

 

去年,学生曾写匿名信骂我:“早恋关你什么事?顾好你女儿就好!祝你女儿被拐带!”

这些话很重,却让我开始学会中庸——有些事,尽力就好;有些爱,陪伴就够;有些痛,时间会带走。

 

学校的张老师告诉我:“他们渴望爱,所以早恋;我们不该鞭策,而该陪伴。”

同样是卓越学校老师的汪老师也说:“他们每天生活在争吵中,学校是他们唯一的避风港,别再逼他们往前冲。”

我突然领悟了医生说我康复后不能跑,只能走。可这群孩子都已输在起跑线,我又怎能在冲线处逼着他们冲线呢?

 

我渐渐明白,教育不是鞭策,不是控制,而是陪着他们。我试着一步步学会骑脚车,学会平衡,再学会前行……

 

慢慢地,我们彼此靠近。

 

曾经,下课铃声拉不近的距离,如今被一场场小谈天拉近。他们侃侃而谈,聊着他们的感情世界,我耐心地听着他们的故事。

他们爱来华文班串门,一聊就是一节课。我们在故事中发酵彼此,在陪伴中彼此成长。

     

      原来教育不是一场赛跑,而是一起骑脚踏车的平稳。我们都在摇晃中学会平稳,在跌撞里慢慢变好。

 

我相信,我们会慢慢变好。

包括我、包括他们,也包括此刻读到这里的你。

 

陶乐之轩 Copyright © 2010 Design by Ipietoon Blogger Template Graphic from Enakei | Best Kindle Device